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课堂 > 儿医小课堂

儿童也会患双相情感障碍吗?

发布时间:2024-04-01来源:儿保科 马希权


E:\微信文件\WeChat Files\wxid_b48vibvfck3l22\FileStorage\Temp\9289f63412c6e4ef9358d15087f1a136.jpg

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由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这一天也是著名印象派画家,同时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梵高的生日。

儿童也会患双相情感障碍吗?答案是肯定的。21世纪初,美国的调查显示,儿童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患病率在0.1% 到 1%不等;而到了2018年,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BD的总体患病率上升到1.8%。BD在儿童中患病率的上升有专业诊断能力提高的加持,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给当事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此前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疾病。19世纪末,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埃米尔·克雷佩林 (Emil Kraepelin)就在其精神病学教材里详细描述了BD这一以情绪变化为主的临床疾病,并且提到了儿童躁狂抑郁的可能性,尽管很少发生。

一般来讲,儿童及青少年经历情绪起伏是很常见的事情,往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变化则显然是更为剧烈、极端,并且是无缘无故的,同时还会并伴有睡眠、活动水平、思考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患BD的儿童,在某个阶段会感到异常的、没有缘由的“快乐”或“兴奋”,比平时更加精力充沛。在校学习的儿童会感觉自信、聪明、学习能力出色、成绩上升。而另外某个阶段(通常是兴奋阶段过后),会体验到相反的状态:没有缘由的“悲伤”或“沮丧”、懒散、没有力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记忆力下降,相应的,学业表现会下滑,厌学,整个人情绪低落烦躁。这种“情绪高涨”和“低落”往往会交替出现,好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其结果往往是儿童难以持续地维持良好的表现,难以与同学和家人平和地相处。一些极端情况下,儿童可能会有伤害自己或与自杀相关的想法。

 

 

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BD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首先是遗传,目前的研究表明,BD的遗传度在80%到85%之间,如果一个人有近亲患有这种疾病,那么他们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会更高。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单纯的遗传风险不会导致BD的发生,往往是有遗传风险的人在经历创伤或其他压力性生活事件后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对于儿童同样如此。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有BD的儿童可能有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发作过程中同时有躁狂和抑郁症状)。这些发作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在发作期间,症状每天都会出现,并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情绪和行为变化与儿童平时的情绪、行为表现有很大不同,细心的家长或老师很容易发现。

传统精神病学教材上,把BD的临床表现概括为“三高”和“三低”,“三高”是指情绪高涨兴奋、思维快速敏捷(奔逸)以及意志活动增多;“三低”则是相反的情绪低落悲伤、思维迟缓反应慢、意志活动减少。

具体来说,躁狂发作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1)长时间(一般超过3天)体验到强烈的快乐情绪;2)脾气暴躁或非常易怒;3)兴趣多,愿意谈论并参与不同的事情;4)不愿睡觉,睡眠少,但不感到疲倦;5) 难以保持专注,并感觉思维飞快,人的想法多,聪明;6)大胆、愿意做冒险的甚至鲁莽的事情,但判断力不好。7)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权力有过高的估计。

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1)经常感到无缘无故的悲伤;2)表现出更多的易怒、愤怒或敌意。3)懒散,没有力气,经常抱怨身体不适,如胃痛和头痛。4)睡眠增多或早醒;5)难以集中注意力;6)感到绝望或者自己一文不值;7)难以和别人沟通,不愿参与人际交流;8)吃得太多或太少;9)精力不足,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没有兴趣;10)会经常想到死亡的话题,梦到故去的人,或有自杀的念头。

需要注意的是,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儿童会常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重叠,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品行问题、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在临床上需要细心识别。

 

如何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

治疗的前提是准确的评估和诊断,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多变或不典型,所以准确评估以及相应的临床治疗要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完成,以免造成误诊和不当治疗。

对于发作期的症状,可能需要药物帮助,一般来说,处方建议的一个主题是“首先不伤害”(first do no harm)原则。最常用的处方药是锂盐、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药物是在超说明书用药的,使用前要与家长沟通。儿童青少年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用药过程中往往需要尝试,才能找到合适的药物。另外,因为儿童BD症状复杂多变,有些人可能需要不止一种药物。总而言之,规范治疗,对于任何患者都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之外,社会心理干预也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及其家人。基于循证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方法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疗法。因为我国是以家庭和集体主义为优先的文化,实践证明,以家庭为中心的疗法更符合我国的实情。

以下为我们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心理卫生团队,在医学循证的基础上,临床实践中所采用的一些家庭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案参考了国外成熟的治疗方案,并结合上海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反馈显示,儿童青少年和其家人对这些干预有较好的体验和效果。

1) 多家庭心理团体(MFG):有同质性问题的几个家庭(限于场地,一般是5个家庭)一起参与,治疗师会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来辅助治疗,在轻松的团体氛围中为儿童提供了社交的机会,也使得其父母能够相互交换信息,并增加与自己孩子的互动,以及获得其他家庭的支持。对于父母来说,讨论的主题会包括精神症状的影响、药物使用、学习管理、家庭沟通、症状管理等。对于儿童,更侧重于通过团体实践来提高自我表达、人际社交技能和亲子沟通。

2) 以家庭为中心的个体治疗 (FFT):该治疗侧重于增加家庭成员对精神症状的理解、增强家人之间的沟通。治疗分三个模块:心理健康教育、家人之间的沟通和解决照护者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块中,治疗者向家庭提供有关症状、情绪跟踪和风险因素的相关知识,定制的干预计划,为症状波动做好准备;在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模块中,治疗者通过系统的家庭治疗技术,探索家庭的结构、家庭沟通方式以及原生家庭状况,促进家庭互动、改善沟通、增加家庭成员的合作来解决家庭和个体的问题。

 

此外,针对双相情感障碍,专业人员会提醒家长经常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通过做日常生活图表或情绪图表来跟踪孩子的情绪、行为和睡眠模式,以便观察疾病的波动情况以及治疗是否有效。

实践证明,包括家庭在内的系统干预方法,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了有效的心理、行为和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对于增强儿童的情绪调节、改善社交以及与照护者的沟通有非常大的助益,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和家庭。

 

 

 

本文作者

马希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心理卫生专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事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临床及研究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治。并多次参与国自然及其他科技研究项目,参与发表文章10余篇。

专注于精神卫生、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及心理治疗二十余年,在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障碍、睡眠紊乱、行为及精神异常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个体化的心理行为评估,药物干预、个体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 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特色专科-儿童情绪问题心理专病:周三下午

特需门诊:周六全天

 

分享:

地址: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电话:021-38626161
邮编:200127
电子邮箱:yb@scmc.com.cn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沪ICP备15019786号-2]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123号]

官方微信号

患者订阅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