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家长询问宝宝嘴巴里的斑点究竟是不是溃疡,是否需要治疗。
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和口腔溃疡相似又不同的疾病,帮助各位家长能够进行初步的鉴别。当然,如果要寻求进一步的诊治,仍要求助专业的儿科医生。
关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属于小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其中以2~4岁的孩子最常见,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性病症,容易复发,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一开始只是黏膜充血不适,为粟粒大小的红点,继发一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直径为 2-3mm,其表面还有一层薄薄的黄色假膜、四周红晕。倘若不伴其他感染,通常在经过 7-10 天自愈、不留瘢痕,但时常复发则不能根除。
病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外界原因,即损伤性原因,即咬伤,划伤,外伤,另一种为自身原因,遗传因素,免疫力低下,维生素缺乏,精神压力大。
主要症状就是溃疡处会红肿疼痛。很多孩子常常会因疼痛哭闹拒绝进食、夜啼。对于因自身原因而发溃疡的患儿,溃疡多发且容易复发,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与清洁,注意饮食中多吃蔬果,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关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易感。传播途径广泛,可经胃肠道呼吸道、接触物等多种方式传播,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
患儿口腔内和皮肤上都会长疹子,其中口腔内的疹子多长在舌头上,最开始是小斑点,后来发展为水疱,并伴有痛感,而皮肤上的疹子主要长在手、脚和大腿上,不疼不痒。一般不会出现38.5'C以上的高热,皮疹7-10天可能自愈,但患病期宝宝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宝宝患病期间需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饮食清淡,最好给宝宝吃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证口腔清洁。
关于鹅口疮
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宝宝。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玩具获得感染。
表现通常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块的无痛斑块,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鹅口疮和奶块区分的方法很简单,找一根小棉签,擦拭白色斑迹,如果很容易擦掉,且擦后口腔黏膜完整光滑,就能判断这是奶块,如果擦不掉,就有可能是鹅口疮。
若怀疑宝宝得了鹅口疮,除了及时就诊,也要注意家中的卫生清洁。宝宝的奶瓶、奶嘴、碗、勺要专用,每次用完后需消毒。哺乳期的妈妈应注意清洗乳晕、乳头,并且要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抱宝宝时先洗手。每次给宝宝喂完奶后,再喂些温水,以冲净口腔内残留的奶液,防止真菌滋生,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
地址: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电话:021-38626161
邮编:200127
电子邮箱:yb@scmc.com.cn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沪ICP备15019786号-2]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123号]
官方微信号
患者订阅号